闵行区颛桥镇中心村罗七房28号,是一栋上下两层的砖瓦房,这里是村民罗复兴家的老宅。去年年底,老罗家顺利完成旧改征收签约。时下天气转凉,他们一家将尽快完成搬迁,赶着明年就能住上不远处的现代化新家。

中心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获批复,即将“蝶变”为复合型都市生态休闲走廊。(效果图)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乡愁触动着老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为什么叫罗七房?村里祖上就是一家,我们的根在这里。”根据最新规划,老宅所在区域将以颛桥镇中心村生态园的形式保留下来,缝合“城市”与“乡村”物理界面,打造都市农业体验区,老罗和同村村民也将迎来新的就业机会。

上海近年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相关工作也被列入了民心工程。目前正在推进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总计54个,受益村民或单位户。截至目前,已认定的49个项目,动迁完成97%,动迁安置房开工率达84.5%。据介绍,本市“城中村”地块区域位置主要分布在外环周边、老城镇地区,今年年底预计有青浦区蟠龙镇、闵行区莘东村、宝山区杨行镇等“城中村”项目全面完成改造。

“城中村”改造全面提速,最新一轮调查摸底工作已在7月底全面完成。在此基础上,本市还将研究制定“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城中村”分类改造指引,强化政策支持、盘活优势资源。

改造的是村容村貌,盘活的是优质资源,提升的是生活品质,激活的是发展动力。

多项任务并行,让村民尽快回搬不离乡土不离乡音

中心村,地处七莘路—沪闵路服务轴与紫竹创新创业走廊交汇处,毗邻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曾是闵行区南部最大的“城中村”。

60岁的罗复兴曾是村里的“万金油”,退休后成了全村的物业大管家。村里水管施工,他能迅速找到总闸开关;发现垃圾堆物,他能及时清运……

高温天,每天要换四套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但老罗乐不可支,因为从他的办公室里能望见新房的建设进展。再苦再累,眼前图景让他充满期待——11栋住宅楼的中心村生态园动迁安置房单体已全部竣工,正在进行道路、管线、绿化景观等配套施工,建在老宅基础上的颛桥镇中心村生态园初显风貌。

回忆起年,即将成家的罗复兴和哥哥姐姐一起,用类似“家庭集资,顺序建房”的方式,自家拿出多元,又借了多元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

他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年“八五砖”4分钱一块,他一共买了5万多块砖头,接着又买石灰、水泥,还请了几个帮工,仅一个多星期就把房子建了起来,“从年到年,整个村子几乎都把过去的土坯房翻建成了砖瓦农民房”。

不过,三十多年过去了,砖瓦房也已破旧。“房顶前后修复了三次。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不改不行了”。

拆迁腾地、手续办理、工程建设等,这是“城中村”改造遇到的几大难题。近年,闵行区选择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成立地产星侨公司全面实施中心村开发建设工作,采用“区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合作单位共同改造”模式,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组将企业搬迁、动迁安置房建设、市政规划等多项任务并行开展,实现了村民在签约之后尽快实现回搬。

“动迁安置房是中心村生态园项目的先行工程,基本做到了原拆原建,让村民们不离乡土、不离乡音。”地产星侨公司副总经理陈巍介绍,安置房80%为中小套型,共有5种房型,从近60平方米到平方米不等,此外还规划了学校、商业等综合配套,给村民创造宜居生活空间。

“城中村”改造是民心工程,必须只争朝夕。宝山区杨行镇老集镇“城中村”改造指挥部给出的经验是:“一家家做工作,一家家定制方案”。今年这一轮动迁启动时,他们专门组建了一支百人队伍,冒着酷暑走街串巷、敲门入户,耗时一个月就完成了政策解读宣传、现场评估、校对审核等大量工作,踩准每个改造节点让“城中村”改造这个“长周期”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多元要素规划,不光要解决住,还要提前想好就业问题

中心村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还结合城市发展、村民生活等需求,突出多元化、生态化特点。随着中心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获批复,即将“蝶变”为复合型都市生态休闲走廊,预计到年左右整体生态环境基本成型。

同样,闵行区七宝镇碧林湾新苑二期动迁安置房近期迎来了回搬的村民,来自联明村、沪星村、友谊村等地的户村民此后将陆续完成确认安置房权利人,签订《配套商品房供应单》《销售合同》等新房入户手续,村民“安居梦”陆续实现。

一江之隔,浦江镇召楼古镇最新规划调整目前也已取得市政府批复,这一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内,规划修编以召楼老街历史风貌区为核心,优化用地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空间景观品质,由此保护古镇整体格局、传统风貌和各类历史文化遗存。

改造过程中,闵行区充分听取村民对补偿安置方案、集体资产处置等意见建议,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社会管理等其他社会形态改造,实现地块改造后在空间形态、居住环境、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城市的全面融合。

“不光要解决住,还要提前想好居民就业问题。”宝山区杨行镇“城中村”项目推进中,不光有学校、公园等“城中村”稀缺的公共服务配套资源,还嵌入了“产城互融”理念,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置入更多产业空间,让改造后的“城中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新空间。

上海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以来,政策支撑不断完善,改造模式愈发多元。由此加快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空间布局,改善城市面貌和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将“城中村”改造与新城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撤制镇改造、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通过全方位综合改造,实现居住环境、空间形态、功能开发、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综合提升效应。

原标题:《缝合“城乡”界面,提升生活品质激活发展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