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dianping.html

经济观察报记者李思一艘邮轮的模型摆放在书架居中的位置,这是汪泓办公室里最为显眼的装饰品。它单独占了一格书架,足见主人对它的喜爱。

办公室里还有几件更小巧的邮轮模型,它们共同见证了汪泓担任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期间,带领这个位于上海北部的老工业区,通过发展邮轮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转型升级为国际邮轮之城。

自年9月起,汪泓开始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院长、管理学教授,年3月起任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在此之前,汪泓曾在高校工作了近30年,从讲师一步步成长为大学校长。年至年,离开高校后的将近10年时间里,汪泓先后担任上海市宝山区区长、区委书记。

虽然有着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但是担任中欧这所亚洲顶尖、世界一流商学院的院长,对汪泓来说也并非完全“成竹在胸”。

“商学院学生以企业管理者为主,是与普通高校学生很不相同的群体,对此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调适的地方”,汪泓表示。

中欧由中国政府与欧盟于年联合创立,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联合创建的商学院。中欧的建院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27年,但已成功跻身全球商学院第一阵营。

目前,中欧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榜单中已连续四年稳居前十,在其全球EMBA百强榜单中连续三年位居前五。

谈到中国管理教育的未来方向时,汪泓表示,虽然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管理模式依然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而当今宏观环境加速演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这些都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相应地做出积极调整。

虽事务繁忙,但汪泓对于新生事物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敏锐度和强烈的好奇心,谈到5G、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时,她思维活跃,观点深刻。

在她看来,中国的管理教育也应该顺应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让经典管理理论在新的产业热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谈及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看法,汪泓表示,当下中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新一代企业家,他们大多眼界开阔、高屋建瓴,但她同时也指出:“我稍微有点担心的是,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是否足够坚毅,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来迎接困难和挑战。”

对话:

商学院要培养人才,更要创造知识

经济观察报:您自去年9月开始担任中欧院长,至今已半年有余,截至目前的经历和您的预期一样吗?

汪泓:中欧一直是一所令国内、国际商学院的院长和高校管理者羡慕的高等学府,虽然建院只有短短27年,但它在全球商学院中已位列第一阵营。

早前,我曾在中欧听过课,也曾受原院长朱晓明教授的邀请到中欧讲战略学课程。因此,当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跟我谈来中欧工作时,我内心充满喜悦、激情和梦想。

商学院与其他高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群体以企业家为主,因此,商学院必须立足国家和区域的发展要求,贴近企业的成长需求,以宏观需求来引领自身的知识创造,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从而为社会贡献最大化价值。来了中欧以后,我对此有了更加真切和深刻的体会。

在当前的新时代,中国需要的是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他们有高于商业成功的追求,以推动社会福祉的不断提升为己任。

中欧的使命是要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其扎实过硬的教学质量、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堪称商学院中的典范。

经济观察报:年《财富》世界强榜单上有家中国公司,从量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商业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您对于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何评价?中国企业管理的进步空间在哪里?

汪泓:中国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化”到“科学化”的过程,主要有几点原因:首先,中国管理教育经历近40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者;其次,外企进入中国之后,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当然,中国企业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国商业文明的不断成熟,都是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的有力因素。

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生产活动逐渐向知识型转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在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未来十年,企业该如何做好管理?根据中欧管理学教授忻榕和战略学副教授陈威如的研究结果,平台化管理是一个可能的思路。它的核心要素有三点:基于数字技术进行流程重构,基于个体自我驱动开展组织变革,基于互相成就的心态集体升维。在管理的道路上,平台化管理只是一个开始,它需要不断实践和完善,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共创精神去付诸行动并产生价值。

当然,他们并非建议所有的企业都去做平台,因为能成功转型为平台的企业少之又少,但企业要拥有平台化思维,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抓手。

经济观察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商业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教育也不断演进,不断与商业实践紧密结合。在您看来,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未来中国管理教育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汪泓:中国的管理教育一直处于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中。我国管理学的启蒙思想早期主要来自苏联。上世纪80年代,大量人员留学美国,我国管理学界所教授的理论更多地源自西方管理学派。由于中国的管理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以学习西方理论为主。企业的管理层级和模式,也主要以直线式和矩阵式等为主,形式相对单一。

当前,我们身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环境之下,宏观环境加速演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培养优秀工商管理人才为己任的管理教育肩负着新的责任。

第一,中国的管理学不再是简单地研究管理和生产之间的关系,而是要从“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视角,全面思考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运行管理。在这方面,中欧拥有丰富的经验。中欧应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中,主动担起经验分享和人才培养的任务。

第二,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多元化经济协同发展,可为全球贸易和经济运行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案例和样板。

第三,全球经济早已由过去单一的产业门类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分工合作的全产业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再停留于满足传统制造业的需求,而要适应平台化、智慧型的智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商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与之同等重要的是“创造知识”。我们在研究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管理模式时,要拿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

商学院应该根据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对经典理论展开纵深化研究,以适应当今的管理模式、市场运行模式和全球经济运行情况。当下,商学院除了传授传统和经典的管理知识,也要适应变化、紧跟形势,将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与正在发生的商业实践相结合,持续创新管理理论,不断提升知识创造与迭代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中欧的研究优势,近期学院还推出了一项旨在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新举措,通过打通不同学科的边界,在中国与世界、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数字时代管理研究以及卓越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咨询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持续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企业领导者。

需求导向的决策机制

经济观察报:您在担任宝山区委书记期间经常参访企业,和企业家开展座谈交流,您为什么对商业如此重视?

汪泓:我之所以重视商业的发展,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上海市为例,目前第一产业只占GDP的不到1%,但它依然是民生之本;第二产业是区域实体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70%以上,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型城市,是全国购买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从中国整体情况来看,第三产业的占比也在50%左右。

在地区商业的发展上,我比较关心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是老百姓需要什么。问题导向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新型居民住宅区建设中的商业配套一定要跟上,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基础问题,这就是最大的民生。但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要有研究、有落实、有支撑,商业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现代商业模式的“点”“线”“面”,可以简单理解为“点”是商业综合体,“线”是类似南京路、淮海路等商业街,“面”则是由“点”和“线”组成的商业区域,比如徐家汇商圈、五角场商圈等等。

在网络电商的冲击之下,实体经济面临很大挑战,但网络销售要做好也并不容易。这些所谓的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和实体体验结合起来。当下体验式消费比较常见的场景是服务孩子们的娱乐项目,比如现在很多商场会增设滑冰场、运动场等,家长陪孩子去滑冰、运动,周边的餐饮也被带动起来了。

据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总人口达14.12亿。而根据官方统计,我国中等收入人口已超过4亿。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好了,消费能力更加旺盛,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们要研究好消费者心理和新趋势、新业态,看看老百姓的切实需求是什么。

经济观察报:过去十几年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深远改变。在您看来,对于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新科技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在进行决策时,除了效率、利润,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如何兼顾这些因素和对效率、利润的追求?

汪泓: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句口号非常受大家欢迎,那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缩影,那就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如果没有这种极致追求,也就没有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奇迹。到了今天,很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依然是以利润特别是效率为先。

但是,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不能只算企业的“小账”,还要算社会的“大账”。管理者更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活动对员工、对客户、对利益相关者以及对全社会的影响。员工是否幸福?客户是否满意?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对社会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例如,现在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对企业而言,就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中欧一直注重对学生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强调国际化和本土化并举、商业智慧与责任担当兼备,并始终努力思考如何使商学院的社会责任研究更加具备社会化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履行社会责任反而可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扩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例如,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碳排放披露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股东回报率也更高,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和股价和股东价值之间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所以,我认为企业应该更加全面、综合地来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及对企业的影响,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

对未来保持乐观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企业家群体?

汪泓:我认为,当下的企业家群体已经认识到要在创新变革中寻求机遇和发展,非常注重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他们也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