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当你发现自己处于“检阅”状态,好像正打开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时,你可能产生了“博物馆疲劳”。“博物馆疲劳”这一概念由学者吉尔曼提出,描述人们逛博物馆时产生的体力耗竭、注意力或兴趣减少的“症状”。
逛博物馆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无法产生丰富的感官和认知体验时,参观者会产生无聊的感觉。博物馆的传统打开方式是“以物为本”,以展品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还有更能让人产生心流的方式吗?沪上一些文博场馆换了一种眼光,做了全新的尝试,选择了“以人为本”的打开方式,为参观者提供别样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这似乎更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博物馆为谁服务?毫无疑问,人是核心。当它可以更好地与参观者沟通,也就贴近了人本的真谛。这恐怕是博物馆的生命力所在。
石库门里的“小剧场”
“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当一名工人。诸位啊,快去做工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年前在建党前夕李大钊面对数百名大学生发表的演说《庶民的胜利》,在兴业路的一幢石库门内再次响起。这篇演说预示着一个带领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政党即将诞生。
这是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现场演绎的情景党课。兴业路76号,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地,也是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此刻,参观者与表演者的距离不到2米。与传统的文物资料展示相比,观众在“小剧场”内回溯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信仰的味道”等历史场景。
一大会址“小剧场”,李大钊扮演者袁林辉(右一)生动演绎当年的建党故事。
“生动的场景往往让人有代入感。”在李大钊扮演者、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综合管理部副主任袁林辉看来,在一大会址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以这样的形式再现建党故事,是一大会址策展的创新表达。他回忆,4年前,他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在一大会址扮演李大钊。彼时,解放日报社、东方广播中心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三家单位策划创设情景党课,最终确定了5幕场景并选定演员,第一堂情景党课于当年7月1日在一大会址上演。
“最初的想法是希望打破常规形式,更为生动地再现建党历史。”袁林辉说,以往观众去一大会址参观,往往隔着橱窗看文物和史料。这一尝试的雏形是将一些史料文字以朗诵的形式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创人员再一步步“试水”情景剧。比如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由于太过投入,将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汁吃,却下意识回应“很甜,很甜”。还有早期共产党人张人亚,他的“衣冠冢”保留了最早的中共党章。这些故事场景都生动再现。
“在文博场馆,交流不只限于文字、文物,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在一大会址扮演李大钊多年,袁林辉发现,年轻参观者的目光会被这种情景剧所吸引,浸润式的参观体验让他们融入历史画面中,随着情景、音乐等渲染,参观者心绪起伏。“最后的画面,剧中人和参观者一起唱起了国际歌,还有4段入党誓词的朗诵,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他说,在文博场馆内,面对面的交流给人的冲击更大,也能吸引年轻人走进这里,了解这段建党历史。
制造快乐的“网红”博物馆
在上海郊区有一家博物馆,门票贵,且地理位置偏远。即便这样,它仍然成为许多人打卡的“网红”博物馆。
这家建于年的行业博物馆———位于宝山区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在建成第5年就扭亏为盈,成为全世界少见的盈利型博物馆。
上海玻璃博物馆外景。
这家博物馆的“主打”项目当然和玻璃有关,古玻璃珍宝、玻璃艺术品、玻璃diy等。但这里,还有更多你想不到的非常规元素———玻璃“迷宫”里,年轻人玩一局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彩虹厅里,遇见一场极富艺术气息的现代婚礼;甚至,偶遇某个剧组在此取景拍戏……
“游览博物馆,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上海玻璃博物馆创始人、馆长张琳的这一理念,与入馆口的玻璃艺术字“glassmakesmehappy”相呼应,其中文意思是“玻璃让我快乐”。
小观众认真参观中。
有多快乐?张琳更愿意用开放式的园区来形容,“园区里,除了博物馆,还有餐厅、画廊、商店、艺术公寓。逛展之余,可以舒适地吃顿饭,在阳光下喝杯咖啡,或在户外广场休憩,算好时间看一场热玻璃表演……”博物馆随着时间在“长大”———从成立时建筑面积平方米,“长”成了2万平方米。
互动、体验、社区化,这是张琳在游历国外多家博物馆之后为上海玻璃博物馆打造的定位。他心中理想的博物馆,不是冷冰冰的艺术机构,而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