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乡村系列调查·资本篇(1)本报记者王彩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袤乡村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众多资本竞相“上山下乡”,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从北京回到家乡——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毛山东乡乌兰苏村,自嘲“见过点世面”的王庆,已经不想再像父辈那样“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地种玉米了,“流转土地种植浑身是宝的芍药”“看好旅游业发展,想做休闲、观光农业”……在自己一手设计建造的王家大院里,王庆规划着未来前行的方向。

距离乌兰苏多公里,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乡谢家营子村,和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显力,用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平台搭建等渠道开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走,回到农村去

在乌兰苏,王庆带着千万资本返乡创业是“头一遭”,但在全国范围内,资本下乡早已不是新鲜事。自年起,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涉及“工商资本下乡”的阐述。

比如,年提出,“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年号召,“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年强调,“要尽快制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严禁擅自改变农业用途”;年,“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并将经验制度化”;年,“研究制定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具体意见,工商资本下乡开始进入制度完善化阶段”;年,“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同时,强调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

“摸着石头过河”的五年来,资本下乡渐成趋势。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在赤峰市,像王庆这样,原本在外奋斗多年且小有成就的“老板”们,近几年集中返乡创业,当起了“新农人”。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赤峰市委书记段志强曾公开强调,积极推动城市繁荣起来的资源要素,以比较低廉的成本顺利进入农村牧区,特别是积极稳妥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辐射,反哺和带动乡村发展。

农村孩子在大城市里头,积累了资本、能力和人脉关系,然后再回到农村去改造农村,这是一个必然的改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改变了祖辈们与土地打交道的方式,也正引发乡村与农业生态的变革。

一家兴百家旺

有心栽花进军中药材产业的王庆,跟随记者一同前往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他希望能够向赤峰荣兴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荣“取经”。

对于王庆种植芍药的想法,于荣欣然应允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据于荣介绍,自年成立以来,荣兴堂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用专业技术免费服务周边农户和种植企业,形成了中药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与过去小农经济不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大规模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新阶段,农业的产业链明显拉长,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正在加剧,当小农资本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时候,就必然需要工商资本的进入。

“注重和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长期稳定合理的利益链。”孙显力以和赟农业为例建议,下乡的资本主要应进入农户家庭和农民合作社干不了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发展良种种苗繁育、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和农业品牌打造推介等。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农产品市场上,“人参卖出萝卜价”并不鲜见,因此,孙显力抢先布局,“利用‘和赟农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