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南风给深秋的上海带来一波升温,今天晴朗干燥,白天温暖的太阳下,整个人又都舒服起来了,最高气温能快速回到15度,不过不要因为阳光灿烂就放松警惕,夜晚的辐射降温同样厉害,早晨最低气温5度,早晚保暖不能少,多多补水,防火防燥。
一直到周四(23日)前期,没有雨水光临,天气以晴或多云为主,最高气温仍可达15~16度,白天体感不会太冷,但最低气温依然偏低,温差有10度,且暖且珍惜吧。
周二(21日)就要迎来“冬至”了,冷空气也在忙着补货。下一波安排在周五(24日)前后送达,届时又是明显的降温、大风,还有一次弱降水过程。如果前几场冷空气送的只是冬日“体验券”,如果真的觉得还不算冷,那么周末,寒意会更浓,市区最低气温将跌破冰点,冬天不会把上海给忘了的。
今日天气
未来几日天气
12月21日(周二):晴到多云,6~16度
12月22日(周三):多云,6~16度
12月23日(周四):多云,夜里阴到多云有短时小雨,8~15度
12月24日(周五):阴到多云有小雨,9~13度
健康过冬
面对即将到来的冷空气
和过山车式的温差
我们需要格外注意
自身健康
以下几类疾病
是我们的重点防范对象
01
心血管疾病
每到低温时节,医院里心梗的患者就会增多。受冷空气刺激,心血管病人的冠状动脉容易收缩、痉挛,同时寒冷会增加心脏工作负荷,发生供血不足,出现栓塞。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本就存在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问题,气温降低时原本狭窄的血管会变得更加狭窄。
02
脑血管疾病
寒冷不仅会让心血管负担增加,脑血管负担也会增加。寒冷容易促使脑血管收缩,使得血压升高,脑出血问题容易出现。
03
关节疼痛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空气湿度和气温变化与关节疼痛有关,突然降温容易诱发关节疼痛。
04
冻疮
寒冷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
05
感冒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一次普通感冒或病毒性感冒都可能转变为肺炎。
三九天,常吃“二补三消”
第一肉:羊肉
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胃、肾、心经。有温中补虚、健脾补肾、补气益血的功效,是冬季必吃的美食,冬天吃有助于温阳散寒,预防疾病。
冬天怕冷、体寒的人,可以常喝黄芪羊肉汤来补益暖身。
第一豆:黑豆
冬天是补肾的好季节,黑色入肾,可以常吃黑色食物。中医认为,黑豆味甘、性平、无毒。有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肾壮阴、补虚黑发之功效。
第一菜:白菜
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中医认为白菜微寒味甘,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清热解毒之功。
大白菜中富含粗纤维,能润肠通便,预防便秘。冬季吃肉较多,空气也比较干燥,常吃白菜有助于清热、防上火。
第一根: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冬季养生菜。
萝卜生吃偏凉,有生津、润燥、化痰的功效,熟吃偏温,降气、健脾、运食更强。
第一果:柚子
现在正是吃柚子的季节,它富含果胶,有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生素C含量也很丰富,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还含有类黄酮物质,有助于调节血脂。
吃完果肉后,果皮也别浪费,配肉蒸着吃,比肉还香。
数九后最伤人的7件事,不要做!
很多疾病常常都是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引发,在这样极易诱发疾病的寒冷天气里,一些生活上的细节更要多加注意。
洗澡水太热
用太热的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导致心脏缺血缺氧。若遇冷血管收缩,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
一骨碌爬起床
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心血管在清晨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醒后猛起身,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
用围巾捂口鼻
围巾一般不常清洗,会大量吸附灰尘和细菌,且其纤维容易脱落,用围巾捂口鼻,很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
一大早锻炼
冬季清晨寒冷,心脑血管会因此受到明显刺激,且早上污染物堆积严重,并不适宜锻炼。
最好在下午三四点进行,以慢跑、快走为宜,运动前至少热身20分钟,切忌大汗。
开电热毯睡觉
不少人晚上睡觉喜欢用电热毯,时间长了容易引起低温烫伤,特别是糖友,很可能烫伤了而不自知。
电热毯最好在睡前开启,睡觉时一定要关掉。
不注意开窗
冬季门窗紧闭,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状,被称为“暖气综合征”。
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以每天早、中、晚三次各通风20分钟为宜。
不及时补水
越冷越要多喝水。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偏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