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布置在公共区域的“核酸检测亭”、“遮阳棚”等临时设施,由于设施结构相对简易,其承灾的抗风等级和防暴雨能力相对较差,存在一定的防汛风险。

那么,在汛期自然灾害相对频发的阶段,如何做好这类设施的防御工作?相关人员如何开展防灾减灾?一起来看→

了解区域的汛期特点

宝山区濒江临海,受季风环流支配和冷暖空气交替的影响,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冰雹、大风、雷电等。本区地处长江入海口还易受潮水影响,根据一年四季降雨分布不均和潮位高低不同的特点划分为“汛期”和“非汛期”,一般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为汛期,10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为非汛期。

宝山气象灾害按月统计,7月和8月最多,占全年气象灾害总数的46%,6月和9月次之,占总数的23%,6~9月4个月的气象灾害占全年气象灾害总数的69%,汛期是一年中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灾害程度最严重的季节。

汛期气象灾害的特点:

一是影响时段长、范围广,从汛期开始到结束,从城市近郊到郊区边界都有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

二是突发性强,预报和防御难度大,特别是下击暴流、飑线等小概率天气事件可预报性差;

三是连锁反应,灾情严重,往往几个气象灾害同时或连续产生,或者是由气象灾害引发连锁反应,对城市安全运行带来影响,并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掌握常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