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定县宝山街道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充分发挥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三带”模式优势,发出带富动员令,吹响带富冲锋号,鼓起群众“钱袋子”,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宝山街道农业专家到王光明辣椒育苗基地指导辣椒种植组织带动兴产业“桐”行富裕路宝山街道城北村位于县城北部,是典型的城中村。为促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难问题,城北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织村级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亩与贵州云华农旅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全县先行发展山桐子产业,建立城北村白岩脚山桐子种植基地。年,城北村白岩脚山桐子种植基地挂果率已达80%,产量预计可达50万斤,预计产值约万元。同时,该基地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结合基地实际,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在山桐子基地套种博落回、油牡丹、辣椒、花生等经济作物亩,今年预计可实现收益万元。“从我们村开始种植山桐子以来,我就在这里务工了。”城北村村民熊厚圆成为了山桐子产业众多受益者之一,他说,“从开荒、种苗、除草、管护,我一直都在基地务工,每个月平均下来也有元。”自基地成立以来,目前已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人次,共发放工资万元,帮助城北、城东、龙港、宝花4个村余户脱贫户实现就近务工,每户年均增收约1.2万元,经济效益不断显现,村民笑脸不断展现。年,一条7.2公里的水泥路蜿蜒穿越,结束了宝山街道城北村白岩脚没有路的历史,铺就了城北村村民共“桐”致富的新路子。城北村白岩脚山桐子种植基地山桐子挂果干部带领理思路铺就致富主干路“牛村村民”是宝山街道竹坪村父老乡亲们对自己的戏称,建立在村内的肉牛养殖基地,水泥浇灌的每一个平方都承载着村民们致富的期望。竹坪村由于地处狭长河沟小道,日照时短,不宜种植,且山高路陡不利于工业发展。为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竹坪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多次召集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群众代表进行研究讨论,为竹坪村勾画“一二三四”工作法,即:一个肉牛养殖基地,带动二个产业发展(肉牛养殖、牧草种植),三帮人参与(合作社、公司、农户),四共模式(共建、共商、共管、共赢),形成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年,在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合作社的带领下,竹坪村已发展养牛户35户,乳牛存栏数达头,并计划发展种植玉米亩,大豆玉米套种亩,甜高粱种植30亩,皇竹草种植70亩,动员村民参与到种草、施肥、收割等过程中来,解决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人次。截至目前,竹坪村肉牛养殖基地共分红7.8万元,带动就业余人次,直接受益贫困户户,户均增收元以上。竹坪村肉牛养殖基地党员带头促发展勤劳致富美乡村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高原村党总支部围绕“1+4”产业发展模式,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总目标,设置“党员先锋岗”,动员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践行职责、掌握技能、创新技术,以勤劳实干示范带动群众主动参与,调动村民积极性,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在党员带头的鲜明导向中,高原村党员王光明积极响应,在高原村、农庄村等流转土地余亩发展旱米、玉米、大豆、辣椒、油菜、魔芋等种植,既发展了产业,也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雇佣农村劳动力每人每天工资至元,年支付工资80余万元。高原村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年,王光明还帮助修建高原村竹林沟组田坝路(小地名)过河桥,“六一”儿童节慰问贵定七小元。同时,王光明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协助高原村党总支部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让党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让“党员红”成为乡村振兴阔步前行的“最亮底色”。通讯员马忠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虞思滔编辑陈杨二审卢泰铭三审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