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小河沿文化是以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乡(现四道湾子镇)的南台地遗址而得名。
距今年前后,在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社会文化发展比较先进地区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而小河沿文化代表了西辽河流域从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河沿文化的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介绍,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小河沿文化的探索和发掘,是该地区考古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年,考古学者在发掘辽宁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时,发现了具有小河沿文化特点的陶器。年出版的《赤峰红山后》一书中,收集了在赤峰四道井子等地点采集的陶器,其中有小河沿文化的绳纹筒形罐、彩陶豆、彩陶钵等。此后一段时期,这两处出土的小河沿文化遗物均被纳入到红山文化的范畴中。直到年,在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的石羊山和石虎山,发现一座小河沿文化的墓葬,发掘者指出,墓中出土的一组陶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与以往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存在差异。
年,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联合调查沙通沿线的古遗址时,发现了小河沿文化聚落。次年,考古学者发掘敖汉旗小河沿乡南台地遗址后,学术界才对这类遗存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并将其命名为“小河沿文化”。
此后,在敖汉旗小河沿等地陆续发现和辨认出一些晚于红山文化、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但真正对这类文化遗存较深的认识,则是在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的整理过程中取得的。
代表性遗址大南沟墓葬群
“大南沟墓葬群是年发掘的,最先发现墓葬群的是大南沟生产队一位姓陈的羊倌,他把在山坡上捡到的被水冲出来的石环、石斧、蚌饰等大概10多件文物交到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引起了考古队的重视。”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说。郭大顺今年85岁,专注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史前玉器、文化遗产保护,发现并主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保护和规划。他回忆,当年大南沟墓葬群所在山坡,曾一度被辟为耕地,又多年撂荒,水土严重流失,山坡下部多条沟壑纵横,造成大部分基葬遭到破坏,有不少基葬已露出基扩,部分基葬的人骨、随葬器物也被水冲出。年7月至10月,考古队先后对77座基墓组织了三次清理发掘,揭露面积约平方米。
大南沟墓葬群是小河沿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主要分为两处墓地,第一墓地所在地称石棚山,第二处墓地所在地称老鹞富梁,两处墓地在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方面都有基本相同的特点。墓葬形制皆土坑竖穴式,随葬器物大体可分为陶制生活用具、石骨制生产工具和石蚌制装饰品三类。“两处墓地各墓都没有叠压或打破关系,墓地分区、区内分行、行内墓间有头有尾的墓地情况,是十分难得的完整资料。也由于缺乏叠压和打破,随葬器物的组合变化又比较大,在整理初期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郭大顺说,直到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赤峰市召开的内蒙古考古学会期间看了一部分材料,找到了墓葬排列顺序与器物演变序列相一致的线索,提出“应以墓葬分布为依据进行器物比较”的观点。
大南沟墓葬群出土的物质资料极其丰富,用于生活和装饰的器物,其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由盆到盂的变化,彩陶花纹由鳞纹到雷纹,筒形罐向大口深腹罐演变及罐上交叉绳纹向方格纹演变。墓葬出土的工具反映了当时男女分工明确,随葬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加工工具的墓全部为男性墓,随葬纺轮的一律为女性墓,男女双人合葬皆出现在墓地形成过程的中段以后,葬式并未突出地表现出从属关系,随葬器物也无大差别。郭大顺认为,在此时期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已占有绝对优势,但男女社会地位最多处在一个转变过程中。
郭大顺说,大南沟墓地遗存对于研究红山文化的分期及其起源直到演变去向这一全过程,包括它向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过渡,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与同时期其他文化交流承继
在内蒙古地区,小河沿文化的代表性遗址,除大南沟墓地外,还有哈啦海沟墓地。哈啦海沟墓地位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四合村哈啦海沟,南北长约60余米,东西宽约40余米,面积约平方米。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市博物馆、赤峰市元宝山区文管所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伍,全面揭露了该墓地。
张亚强是哈啦海沟墓地考古队的一员,他介绍,哈啦海沟墓地文化性质比较单一,全部属于小河沿文化,在哈啦海沟墓地共发现小河沿文化时期的墓葬51座、祭祀坑1个,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葬式有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合葬等,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并有束发、佩戴项环和臂环的习俗。哈啦海沟墓地是赤峰地区继大南沟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比较完整的小河沿文化时期的墓地,它的发现发掘为小河沿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丰富了小河沿文化的内涵。
据了解,燕山以北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小河沿文化遗址和墓地有南台地遗址、白音长汗遗址、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大南沟墓地、哈啦海沟墓地和石羊山石虎山墓地等,燕山以南地区发现的雪山遗址、镇江营遗址、张家园遗址、午方遗址、姜家梁遗址和中贾壁遗址等文化遗存当中,同样发现具有小河沿文化特征的遗存。但燕山南北小河沿文化的内涵和命名问题,学术界仍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小河沿文化应主要分布在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区,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燕山南北发现的小河沿文化遗存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赵宾福在其所著《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几点认识》中提到,小河沿文化与红山文化在时间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小河沿文化的年代下限可能晚于红山文化,但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观察,它的年代上限并不一定晚于红山文化,两者之间的共同因素,包括彩陶、壶类器等应是彼此借鉴、相互影响的结果,而非直接的承袭关系。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星德通过对小河沿文化陶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小河沿文化陶器就器形及纹饰来源分为4群,即来源于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庙子沟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基本构成了小河沿文化的主体内涵,是小河沿文化的直接来源,大约在红山文化中期二者融合成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伴随着红山文化消亡,小河沿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张星德说。
“关于小河沿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文化内涵的争论,学术界虽然讨论了多年,但还是有不小的争议。但无论如何,小河沿文化与同时期其他文化间表现出来的交流与承继是显而易见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连吉林说,厘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法,小河沿文化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在探究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丁宁)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敖汉旗博物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