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划管理提供案例分享探讨的平台
为制度和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为所有对城市、建筑有感触的人提供交流的空间
第7期
围炉品筑,共话工业锈带复兴
室外数九寒天,室内高朋满座。12月30日下午,第七期“品·筑”建筑评论活动在“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顺利举行。本期评论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中国宝武、宝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承办,并得到了筑境设计、foster+partnerslimited、瑞典sweco、中成智谷创意园的大力支持。
▲评议现场: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
本期评论以“围炉品筑,共话工业锈带复兴”为主题,结合上海不锈高炉区域(原上海第一钢铁厂厂址)及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的在地性,现场分享设计案例、交流产业实践,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创新、产业再造,留住场地文脉记忆,活化利用空间特色,挖掘提升价值和品质,打造“锈带”到“秀带”的华丽转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营造产城融合的高品质生活。
▲上海市建筑学会监事长、上海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俞斯佳担任主持人介绍演讲嘉宾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管处处长胡晓忠介绍“品·筑”建筑评论活动背景
主题演讲
-01-
徐方明
宝地资产副总裁、规划策划发展部总经理
分享议题:?从“棕地”到“力源”
规划行业喜欢把工业用地用棕色来表示。宝武有大量的存量工业用地,希望通过修缮、景观营造、新产业导入、开展产业服务,实现从工业用地到新的活力中心的转型,使区域焕发新的生命力。
“金色炉台”是原来上钢一厂的立方高炉。项目从今年春天正式启动,经过项目组的辛勤努力和各单位的配合,到完成对高炉区域的改造和周边风貌保留保护,成为会博中心“金色炉台”,共经历了天。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一些工业设备,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空间分割,把文脉留下来。
中国钢铁博物园数字技术体验中心项目就在会博中心的对面。原有的煤气罐,将原地保留重建并打造成博物馆,和会博中心一起构成一园多馆,实现钢铁文化的集中展示。煤气柜内部空间将进行重塑,引入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手段,满足数字化体验的功能需求,使博物馆有别于传统的一些博物馆,变得更有吸引力,具有打卡性,吸引年轻人,让更多参观者知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我们甚至希望未来能够把过去运输原料的通道,转化为今后从钢铁博物馆进入会博中心的人行通道。周边还有很多过去生产用的铁路公路运输线、既有的工业生产设施。未来,这将是一个有浓浓工业风、历史风的场景,实现以文博为主的功能定位。
互联宝地产业园项目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是利用原上钢二厂进行改造的项目。原厂成立于年,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和会博中心所在的上钢一厂是同一个时期的老钢厂,都有非常辉煌的历史。但在年时,上钢二厂已全面停产,成为了杨浦区的伤疤。由于年世博会的需要,为了地块复兴,宝武集团经过很长时间商议,决定对它进行盘活。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改造既保留了工业风貌,延续了历史文脉,又为导入新的产业提供了很多空间和资源。提供了很多开放空间,景观环境大幅提升,围绕打造世界绿创的目标开展联动,围绕核心产业打造活力社区。
运行一年多时间,整个园区的规模已达到十万方的体量,入住企业多达67家,年产值超过亿,形成了人工智能、电竞、互联网+平台为主导产业的布局。园区内聚焦了一大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电子竞技的龙头企业,包括人工智能视觉技术evis,福特汽车研发与设计中心,猪八戒网等细分行业独角兽企业等。通过加强服务,举办各类活动,不断丰富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和服务,打造“5+2”和“24h”活力园区。目前,项目二期正在改造中,将聚焦芯片开放等领域企业需求,并充分考虑社区需求,建设超大型开放下沉式广场等,预计在今年年底基本建成,使整个地块价值更好发挥。
-02-
彭惠君
foster+partnerslimited合伙人
分享议题:新旧结合的现代设计
我们希望,它的新和旧,是很巧妙地触碰的结果,不是简单地把它遮挡掉,而是尽量让老的东西能够展示出来。
第一个项目是红点设计博物馆。它的所在地和这次的会博中心所在区域非常相似,曾经是欧洲最大的矿煤厂。年时,这种矿煤产业在德国就被停止了。工厂失去了经济效益,当时的德国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改造,成为推广德国现代设计的博物馆。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定的保护更新工作。建筑的外立面有着红色钢铁的结构体,梁和柱之间都是红色的砖块,非常漂亮。它的内部空间也非常特别,最中间是一个锅炉房,里面有五个锅炉。
我们希望保留原有的状态,尽量不要把它的历史给抹掉。其中一个锅炉被保留下来,展示年时代的技术。未来和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它理解当时的历史。另外四个锅炉被保留了外壳,内部挖空,成为新的展示空间,并用非常轻巧的钢结构去悬吊展示走廊。现代的走廊和老的保留的锅炉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叠加的新的、非常透视的、非常轻巧的楼梯结构,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空间。主要空间的两面可以看到老的锅炉的结构体,展现出钢的、工业风格的美。新的车的设计、工业电器的设计,和一些艺术品的设计,就很巧妙地在这些旧的、老的空间中呈现。
第二个项目是在伦敦市中心的老斯皮塔菲尔德市场。在年前,这里是伦敦一个市场很集中的区域,是水果和蔬菜的批发中心。现在,这一区域是东部伦敦的金融中心,属于市中心区域。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保留了老市场,在它旁边增加了一个新的综合体办公楼。非常现代的写字楼与老建筑很紧密地结合,写字楼慢慢从高跌入到小尺度,维多利亚的尺度。我们也延续了老建筑的线条和形态,建了公共广场和新的人行道,在整条街的最尾端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教堂。处理整个周边区域时,因为有一定的保留建筑,我们把旧的体量和韵律保留下来。既有保留老的砖块,也在新的建筑中用了一些幕墙材料,形成一种新与旧的触碰。
老市场本身是钢结构,整个屋顶被保留,做了翻新,下面的空间成了伦敦著名的城市市场,类似跳蚤市场。其中有很多艺术品、服装售卖,还有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咖啡吧、餐饮,每个周末都人气爆满。很多伦敦市民、游客都会来这里花一天时间享受休闲的环境。每个小摊位都有专门设计的小亭子,有一点工业风格,搭配维多利亚的钢结构体。小亭子的材质很轻巧,可以开启,可以叠加,可以在这个市场空间里提供灵活的变化。就这样,老市场转化成了城市中心一个新的现代人生活的空间。同时,项目过程中,我们还挖掘发现了一些老的教堂建筑底座,也把它保留了下来,做了一系列的下沉广场。在保留的建筑遗迹周边,做了一个文化中心,向市民们解说市场的历史。人们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地面,看到这些以前的遗迹。
第三个项目是德国的德雷斯顿东站。这个老建筑的屋顶原本是完全不透光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想,为何不把整个屋顶变的更加透明、更加亮丽?于是,我们把整个盖顶进行改造,保留了遗迹的形状,做了钢结构。整个屋面的材质变成非常轻巧的、透明磨砂雾面材质,使它变成一个很明亮的、很透光的站台空间。
最后,是大英博物馆大庭院项目,也是一个改造项目。这里本来是一个封闭的后厅空间,中间是一个图书馆。我们利用中庭的空间,把它改造成了新的入口处,作为新的展厅和前厅,并做了玻璃盖顶。现在的效果非常漂亮,一进入到大英博物馆,就会进入到图书馆的内厅,外部则是宽敞的前厅,作为中央的公共空间。
-03-
薄宏涛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分享议题:?锈而新生-重工业遗产的价值重塑
我们怎么定义工业建筑的价值?从改良蒸汽机开始,我们进入到崭新的工业时代。但工业只有短短的年,相比亿宇宙的生命历程,只是沧海一粟。这两百多年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我们怎么定义它的价值?
最早有位教授基于工业考古学的观点,把工业遗产以考古的视角去定义它对于工业和人类历史形成的价值。工业不单单促进我们gdp的增长,也推动人类文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改造案例,保持了非常棒的工业遗产的原真性。在埃森的一系列更新建筑中,以博物馆为驱动,带动整个区域复兴,也成为工业遗产重塑价值的重要手段。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这些工业遗产更新后,为整个城市区域带来复兴的整体动能,这些就是遗产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北京首钢的案例是我们过去五六年一直在耕耘的一个项目。一百年前诞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工厂是民族工业的需求。年因为奥运会,因为第三次城市化进程的需求,迎来一次转型。到年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冬奥会的到来,又为园区进入下一个周期提供了动能。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是城市在呼唤这样一块土地面对崭新的历史使命。这些大事件也是促成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的重要推动力。
在我们年看到首钢高炉时,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把时间的指针倒回了30年,仿佛打开了时空之窗,能够回想当年生产的轰鸣声。有物理更新,产业更新,情感更新,我们觉得情感更新是最具核心的价值点。因为物理更新很容易,比如把历史遗存、脉络留给城市,有不必要的,适度剔除。而通过织补更新,可以把崭新的城市梦想注入到这个场地,包括附着的集体记忆、情感因素。
过去几年内,我们完成了北区范围和南区部分区域的设计,围绕场地进行一系列织补式的更新,包括最北面的广场、三高炉改造的博物馆、车间改造的动力中心、空中滑雪跳台、冬奥广场,南面一系列的媒体中心、商业中心、黑匣子剧场、企业总部、休闲型的竞技体验、商业街等。通过公共配套服务区,也使得北区拥有了完整的城市职能,同时还有常住人口,把8小时的活力园区,变成了24小时的活力城。
经过设计改造,高炉和园区不再是封闭的工业大院,变成了城市的活力空间。傍晚的时候,能够看到石景山上企业的纪念碑,形成隔空对话。我们也希望高炉熊熊燃烧的炉火,唤醒每一位首钢人的记忆,成为他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现在除了博物功能外,这里也是全球的首发中心,有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开展。我们能够看到工业更新之后,它的空间为城市带来瞩目,这些瞩目背后预示着持续的动能。在为这块土地注入的崭新的价值背后,又有一个深沉的动力,那是大家对这块土地持续的情感,一种情感的回归,和情感的唤醒。
-04-
anna?hessle
瑞典sweco中国区总监
分享议题:斯堪的纳维亚工业遗产的转变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遗产进行重新利用和转型有许多积极意义,例如促进城市集约发展,减少碳的排放。在保留工业遗产之后,也为城市创造了有特色的景点,使城市更有吸引力,更好地服务市民。
首先介绍的案例是瑞典南方的城市马尔默。马尔默曾是非常重要的工业港口城市,在二十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它最核心的产业是造船厂,许多老的造船厂在当时被迫关闭了。90年代之后,马尔默从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为以文化和创新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城市。这一系列的转型从马尔默的西港区开始。那里陆续开展了许多项目,例如著名的建筑博览会,是一片形态各异的住宅,周围还有包括改造成的大学、会议中心、展览等等,形成了功能多样的片区。例如在对原船厂旧址进行改造的项目中,我们保留了工业时期非常美丽的红砖结构,同时与新的结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新旧的对照,也对旧的部分起到很好的保护。而对于原有不能保留的建筑,也可以对其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尽可能实现减碳和环保的目标。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改造案例中,和很多城市一样,棕地项目大都是围绕城区形成环。这些地方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成为非常有趣的、靠近城市核心区的地方。这里重点介绍哈马碧湖城和皇家海港区的项目。
哈马碧湖城,从90年代就开始发展建筑项目。当时还是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旧码头区,如今可以说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其中有一处老的灯泡厂改造项目。这座灯泡厂对于斯德哥尔摩具有历史意义,其建于30年代,当时为了实现瑞典灯泡的自主生产,为民众提供了更廉价的灯泡,政府为此投资巨大。在这座建筑的最上面,有一个玻璃小房子,那里曾是对灯泡进行测试的小空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它是斯德哥尔摩城标志性的灯塔。今天,这里已经变成非常重要的复合功能社区,有住宅、有展览、有会议、有餐厅等等,是生态城里面重要的节点。
哈马碧湖城的最大特色,是有一个生态循环模型。灯泡厂原有的燃气生产大厅被改造成了微型的啤酒厂。非常特别的是,啤酒厂所使用的水,实际上是以哈马碧湖城污水处理厂经过净化的污水作为原料。哈马碧湖城的改造和转型非常成功,国内外都给予很高的赞誉。
皇家海港区项目则相当于哈马碧湖城的2.0版本。它从年开始建设,目标是到年,成为一个无化学燃料的城区。其中有座百年历史的煤气厂,它的煤气储存罐建筑是由非常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费迪南德·博伯格设计的。尽管是国家遗产,这一地区还是有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和环境问题,改造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sweco对其中一个煤气库进行了改造,把它变成了酒店。我们非常小心地去对待它的历史结构,新建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间保留了一定的距离。外部景观方面,sweco也是设计了自然和文化的小径,用了非常有标志性的元素,还有一些特殊的条纹、图案,反映地区的历史。除此之外,我们还参与了街道的设计,植入了海绵城市的污水管理先进理念等。
最后我一个城市案例是以纺织业著名的城市布罗斯。其中有一片是非常古老的纺织厂片区,经过改造已经成为纺织的时尚中心,包含一座纺织学校,一些展览和博物馆。在这些改造项目中,我们也使用了一些现代的材料和过去的痕迹做对比。例如在建筑立面使用烤喷钢,参考图样是过去纺织工人生产图样时的卡口模型的放大。景观路使用具有地区特色的一种复杂的纺织方法的图文样式作为铺地。路上的条凳也有着工业生产线的隐喻。希望这些案例,能够激发更多的灵感,带来工业转型的更多样的可能性。
-05-
何增强
上海汇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中成智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理事长
分享议题:?城市更新如何处理利用和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从目前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存量提升阶段已经不是传统的物理或空间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如何承载城市,在重生城市内容上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方面是旧的存量空间,具有历史的、人文的魅力。另外一方面,在空间导入合适的内容,让空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空间才能更具价值。
保护性利用和利用性保护是有差别化的。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强势性的保护,比较弱的利用,类似很多历史遗址。而在未来的城市当中,利用性保护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更适应自下而上的市场化操作。对于投资者、运营管理者和设计师,通常是通过利用来达到投入与收益的平衡。
城市因人而生,建筑为人而用。年,我做了老场坊。当初的没有特色,也没有符号。那时,互联网还没有兴起,我们认为国外的大牌进入中国,需要传播,需要秀场,而在一个百年的工业建筑顶上做一个全世界最好的产品秀场,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最终证明,这一内容的导入,救活了。在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产业的导入,这和物理改造同样重要。一个有灵魂的内容,就能够重启一座建筑。一转眼,15年过去了,这一秀场成功举办了许多知名品牌活动,去年下半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一个15年怎么再次绽放?我们希望改变它的不是空间,而是内容。新的15年,它的内容也将面临升级和转型。
工业旧场坊改造需要遵循五大原则,一是保证安全性,任何改造,保障安全是第一要素;二是坚持原真性,改造利用不能破坏原有建筑基本结构;三是注重功能性,改造是为了更好满足现在的功能需要,不仅是为了好看;四是遵循可逆性,所有加载到原建筑上的要素都不可以破坏原建筑结构,而且是可以拆卸并恢复建筑原貌的;五是体现可识别性,加载到原建筑上的新要素需要与原建筑区别开来。如何发掘、运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中营造无线的创意附加值,创造出更大的‘土地坪效’,这就是城市更新的意义和价值。
当原始空间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给空间植入好的内容,让内容更好的服务和吸引优秀人才聚集,是当下旧空间旧厂房利用非常重要的议题。年,我们改造了现在的中成智谷。七年改造前后,同样是亩地,一样的建筑体量,从一年万的产值,到去年是亿的产值;原来是人,现在是七千个人;原来平均年龄45到55岁,现在是25到28岁;原来污染严重,现在成为白领下班后居民溜弯的后花园。时代已经不同,科创和文创人才发生了转变。现在的人们更注重粘性,注重工作、消费、社交、文化、居住,追求多元的生活方式。正是围绕这点,我们去重构空间,注入产业,构建生态。把人吸引来,产业就来了。
在空间的重构上,我们保留了一千米的铁路,打造会呼吸的城。把大的厂房像面包一样,一段一段切下来,改造成独栋庭院,形成差异化的格子间。强调可呼吸,会生长,引入更多客户的灵活发展空间。实现低密度,与自然拥抱的生态环境。在产业上,结合工业,完成升级。未来的空间一定是共融的空间,这里有微萌等互联网的企业,也有像霍斯特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文理融合。打造开放园区,没有围墙。白天是办公,傍晚后花园,周末成为旅游地。生态构建上,重点打造人性化服务,让白领有更多的体验。包含吃住行,四百多间公寓,降低白领的商务成本,文化娱乐、美术馆、展厅,应有尽有。不仅有工业传承,还能够有新的活动场所,品质化的体验,自然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人的集聚。空间的利用与保护,只有回归到城市与人,与城市共生共融,与城市共享共建,才更精彩,更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活力。
圆桌思辨
最后的圆桌思辨环节,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柳亦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处长张宏韬,宝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静,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孙萌也一同参与,分别就产业园区转型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工业场地的价值提升与各方参与、存量产业空间盘活的政策创新和发展趋势、工业风貌的保护和利用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俞斯佳:宝山有很多类似的工业遗存保护更新建设项目,在管理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和体会?
王静:随着宝山融入到上海主城区范畴以后,宝山正从一个独立的重工业区慢慢向城市转型。宝山有很多工业遗存,像今天会博中心所在的炉台,就是曾经毛主席到过的地方,当听到金色炉台这首歌,大家都非常激动。正是从这样火红的年代走过,对这些建筑都是有着深厚感情。所以面对大量的工业存量,我们需要为上海近代的工业历史留一些遗存。它不是一张白纸上画画,也不是单一功能的,需要克服实际操作中的难题,需要各方统一思想、协调步伐。我们也始终坚持,吴淞工业区里面的建筑一定是新旧对话的,有历史感的,相互对比,又相互协调的。这些不是仅仅通过容积率来管控的,需要更多创新,大胆尝试。在这里有非常大尺度的构架,非常漂亮的厂房,新建筑如何与新功能匹配,也需要土地方面的创新,通过存量补地价操作,优化管理。我们希望能将历史遗存的价值发挥到最好,为我们的城市留下更多有特色的风貌和景观。
俞斯佳:从宏观发展的全局,顶层设计层面正面临哪些挑战?将怎样探索?
张宏韬:上海工业是中国工业的缩影,有中国第一个造船厂,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个发电厂,第一条铁路,一直引领着中国工业发展。联合国统计工业有31大类,上海全部有;个种类,上海有个种类。近年来,上海重点推进吴泾、高桥、南大、吴淞、桃浦五大重点转型区域。历经岁月变迁,部分老工厂已不复往日盛景,却依然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城市记忆。随着产业发展,新的业态涌现,部分工业遗存更新改造创新,厂房变成办公和研发中心,城中有产,产中有城,出现很多新的变化。
俞斯佳: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做存量改造有什么体会和建议?
孙萌:做城市更新,既要对得住过去,又要能对得上未来。一方面,把承载感情的、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另一方面,也需要听产业的诉求是什么,多方的诉求,未来希望做成什么。工业锈带是在保留历史记忆的情况下做一些更新。一种存量的改造,把原有的建筑保留下来了,进行一些改造,同时把周围的一些空地进行增量,在整个商业模式上达到平衡。另一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城市更新。保留工业用地的建筑面积不变化的情况下,融入一些空间的改造和新的用途。
柳亦春:设计在工业建筑的改造里面,其实和新建筑非常不同。在工业改造的设计里,首先是一个城市设计,其次才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可以发挥自身的能量,就像一个发动机、催化剂,可以通过设计提升整个空间的价值。但设计的拿捏,既和“有什么”密切相关,也和“做什么”有关。“为人所用”在工业改造里面尤其重要,它一定要和既有的空间,既有的工业的构建发生关系,才能够把价值发挥出来。但是经常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想清楚怎么用,就让建筑师先改,这是很大的误区。开发者、设计者、运营者,缺一不可。工业改造的项目与城市的关系是什么,存量和增量、周边产业布局、整体的关系,需要在建筑设计之前有一个区域策略性的定位。而后才能“因借体宜”,针对每一个具体项目,有不同的设计策略来对待。
何增强:其实在旧厂房改造的过程当中,很缺少前期咨询,开发过程当中,空间层面并没有可确定性。我们往往太多的园区是改造完,企业入驻进来之后再拆。一些文创园区是一批艺术家慢慢折腾出来的产物。我曾考察杭州一个没有开发主体的园区,叫东信·和创园。那里有庞大的家具设计公司,有许多新生代的家具设计公司在那里。从一张白纸,让入驻的有定位的公司自己去设计,入驻的企业作为开发主体,慢慢延展生态和生长的园区,这也是一种策略。
俞斯佳:宝武存量改造的园区非常多,未来的运作和商业压力其实都很大,有什么样的考虑和总体的打算?
徐方明:我们希望利用一些地段靠近城市的区域,做偏城市化的开发。另一些靠近厂区的实现从钢铁制造,转型成能产生更强生态圈协同效应的产业。希望能够大幅度提高钢铁土地用地的效率,为城区发展,特别是为宝山区整个街镇的发展腾出必要的空间。让新的产业替代相对落后的、相对散乱的产业,成片区发展。另外一方面,产业园的工作需要政策的创新和支持,也需要非常庞大的产业集群。整个城市的产业定位、片区功能的定位与地块开发关联度非常大。不仅仅需要宝武,也需要政府、产业联盟一同帮助产业定位,产业导入,产业服务的一系列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从厂区到园区的理想的产业园。
主办单位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承办单位
中国宝武
宝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
支持单位
筑境设计
foster+partnerslimited
瑞典sweco
中成智谷创意园
往期品·筑回顾
实录
乡村为谁设计?
实录
共话“连接”,新零售时代商业建筑拥抱街道空间
实录
诗意沪乡,激活振兴乡村的新力量
上海之南见证新城更新
实录
创新建筑,智慧未来
嘉定农村未来会是什么模样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