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薄斑驳的墙体,预制板搭建的房梁,屋外大雨屋内小雨……这些都是罗店镇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连排式新村的真实写照。因为墙隔墙、户挨户,一整排要住上8、9户人家,这些老房子远看就如同一排排“兵营”。

年罗店镇启动“兵营式”危房改造,采取“政府配套、村民自建”模式,在村民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实施整排拆落地自行翻建。这些“危房”逐渐变成青瓦白墙的“小洋房”。前后变化让搬进新家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更让还没有实施改造的村民意愿更加强烈,改造进程不断提速。

“这个客厅25个平方,方方正正,厨房、卫生间也全都亮亮堂堂。”毛家弄村的刘志恒刚拿到新房钥匙,就带着记者在家里上上下下兜了一圈。新房共三层,一厅一卫一厨,外加9间房,总共平方米,和老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老房子是两层矮楼、4间房,房梁都是预制板的,里面钢筋细得不得了。”翻看着手机里的老照片老刘叹起了苦经,“那时候最大的烦恼就是漏水,一下雨就提心吊胆,外面下大雨,家里就盆盆罐罐地等着。你看现在,屋梁都是整浇的,就算外面下刀子也不怕了!”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老刘对新房的称心满意。

这次和老刘家同期建成的连排新房共有36户,总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1.7米,都是三层小楼,面积在-平方米。从老刘家向北走多米,另一片崭新的居民区则是毛家弄村去年底建成的连排新房,体量更大、户数更多。不少新房的装修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在钱永华家,新房硬装已全部完成。木质的楼梯、宽大的餐厅,整排的衣柜,这次装修老钱花了35万元。用不了多久,他们一家三口就能搬进来了。除了住得舒心,更让老钱开心的是,新房还能帮着赚钱。原来,老钱一家在新房里辟出了4间房用来出租,出租房还建有专用楼梯,和老钱的自住部分完全隔开,互不干扰。如果按每间元计算,老钱每月可以收租元。“我是自愿改造的,但毕竟建设费花了近36万。设计户型时我就提出拿出4间房来出租,这样经济压力可以减轻不少。”钱永华说。

不止是毛家弄村,周边光明村、天平村里,一排排建成和在建的连排新房正取代原本破旧的“兵营式”小楼。

40年前,数千户罗店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市率先实施田园“格子化”改造,将原有宅基地从“分散”变为“集中”,建设连排式农民新村,节约土地40多公顷,为当时粮食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当年建筑材料匮乏,加之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大部分房屋已属危房,人口增多与住房面积不足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年,石太路以北的户连排式农民新村被动迁安置到罗店大居,解决了村民的居住难题。然而一路之隔的石太路以南,四个村15个自然宅户由于地处宝山区农业生态保护区内,受规划控制无法动迁。为响应群众诉求,改善这部分村民的居住条件,化解危房和面积不足两大根本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年罗店镇实施农村“兵营式”危房改造,开启了村民自建、政府配套的“罗店模式”。村民只需出资房屋建设费用,包括燃气、污水管网和道路绿化等在内的所有公建配套全由政府买单、同步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工程全部在“一自愿、五统一”的原则下进行。一自愿即在村民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实施整排拆落地自行翻建。五统一即:一是统一编制村宅建筑整体规划。二是统一编制农民联排别墅建筑效果图及房型图。三是统一建筑由原来的两层升至三层。四是统一改造公建和市政配套设施。五是统一实施全封闭的社区化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让“老百姓的事情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这一改造项目也多年被列入宝山区、罗店镇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

从年9月天平村申家楼生产队39户农户作为首批改造试点以来,目前,罗店镇已完成改造(含签约完成)7个自然宅户。随着居民入住新房的示范效应显现,加上改造被纳入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和前几年相比,现在村民的改造意愿更强。年起,罗店镇“兵营式”改造的签约、建设进程双双提速。

罗店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夏凯介绍:“改造的批次比以前更大了,推广的范围也更广,以前我们都是一个宅子、一个宅子地推,从去年开始我们是整个片区一起同步地推进,我们的设计方案更加优化了,包括风貌上的评估,包括一些房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把这个农民集中居住作为一个城市小区的功能来建设。”

虽然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是改造工程没有停步,目前年完成签约的户老房已全部拆除并开工建设。同时,剩余的“兵营式”危房改造的征询和签约工作也在同步推进,预计年将完成签约户。

这两天,光明村石东、石西、赵家、唐家、申家楼5个生产队户村民的改造签约率已经达到96%。而从开始签约到如今的数字只花了2个多月时间。

记者:孙子璎?袁国良

编辑:盛杰

校审:颜佳佳

监制:蔡康

    

上观号作者:宝山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