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一)——蔚州高跷戏艺术创始人之一孙贞先生文/孙宝山谈到蔚州高跷戏的兴盛时期(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期),就不能不提到蔚州高跷戏的创始人之一——我的父亲孙贞。父亲孙贞,原名孙元,又名孙祯、孙珍,号老贞,艺名二和尚,河北蔚县人。他生于年,卒于年,享年89岁。他是普通的农民,踩高跷、唱高跷出了名。他17岁学戏,18岁登台演出,三十几年的民间演出艺术生涯,在蔚县乃至张家口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凡是亲眼观看过他踩高跷和舞台艺术表演的人,无不拍手叫好,赞不绝口,说他是蔚州高跷戏的创始人和发展者,在蔚州高跷戏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父亲于清宣统三年九月初四(年10月25日)出生在蔚县城大泉坡一破落商人家庭。他的太爷原是从保定府束鹿县过来做生意落户蔚州的,他的爷爷孙茂原在县城“李聚号”铜铺(制作铜壶、铜瓢、铜勺以及妇女所用的首饰)后改为色铺(颜料都是从德国进口的)的柜上当过伙计,后来自家在县城牌楼北街开了一处生活生产日用杂货铺,还经营泥陶,字号名称“天顺魁”。他的父亲孙常青虽有学问,但游手好闲,至使家景衰落,到了中年,还上山在折腰峪、十字等村教过几年私塾。父亲生下12天后,他的母亲就撒手人寰,因家庭生活拮据,还是姥姥家花钱雇的奶妈。他姥姥家住在县城南15里的南双涧村,姥爷刘老权是村里的财家,姥姥刘康氏原是从北口村康姓大户人家嫁过来的。老俩口一生无儿,膝下只有一个闺女,这时女儿忽然离开人世,二老悲痛欲绝自不必说,可他们更爱外孙子。我父亲刚过了三周岁,姥姥就将他接回村里拉扯。13岁那年,姥爷送他到县城蔚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去读书。就在父亲17岁那年,最疼爱他的姥姥也过世了,第二年姥爷又续弦,父亲仍在姥爷家寄养。在姥姥去世的那年冬天,姥爷雇了一个放羊的,是广灵县王洼人,叫王老宝,老宝会唱小曲。父亲白天跟着他姥爷喂羊羔,晚上就跟着老宝学小曲。他天生一副好嗓子,而且记性也好,他很快学会了《烂席片》、《五哥放羊》《爬山调》、《信天游》等小曲。老宝见他没几天就学会了这么多的东西,唱的比自己还强的多,就说,“我肚里的曲子全让你给掏走了,你以后就吃这行张嘴饭吧”。说来也巧,第二年春节刚过,父亲听说离他们南双涧村6里地的孟家庄村有唱高跷的,他高兴极了,便约上白仓、白多兄弟俩一块去看。原来踩高跷的领头人叫李聪明(小有子)。李聪明是东陈家涧人,是个席匠,他每年冬天就去山西的天镇、阳高编席,在那里他还学唱高跷。我父亲他们越看越上瘾,也跟着唱了起来。小有子问他会唱,他说就是没有登过拐子……回到家里父亲做了拐子,学着踩高跷,不知摔了多少跤,他终于学的熟练了。和父亲一块练习登拐子的还有村里的白仓、白多、王满、李生、张俊等。“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洞,单等五哥来上工……”一阵阵粗犷豪放,充满了浓厚乡土气息的唱腔,荡漾在南双涧的上空,划破了往日的寂寞。给小村庄的新春增添了喜悦的气氛。当年秋收完场后,父亲又约小有子一起在村里踩高跷,冬天唱罢春天又接着唱。正月十五闹灯节,一帮小年轻人又活动开了,当时的演唱者除了我父亲和李聪明,还有本村的白仓、白多、王满、西马庄的黑女子、白女子(他们都姓孙)、水涧子村的刘德龙、陈家涧的杜才、赵喜、赵珠、赵宝、小酒务头的武江、苑庄的范世和、土均庄的张林、任家庄的任和贵等。什么《四宝揽活》、《五哥放羊》、《挂红灯》、《打樱桃》、《连成拜年》、《走西口》、《小放牛》之类的十几个小曲在村里轮番演唱。他们的演出服装和道具也很简单,男角头罩白羊肚子手巾或老汉抓毡帽,腰系一条红布带,身穿彩裤;女角身穿花祆、花裤,脚踩绣花鞋,手拿手帕或花扇子,这样就成了一对戏中的小情人。一时间南双涧的高跷传到十里八村,附近的村子也请他们唱高跷。如邢家庄、吕家庄、孟家庄、南马庄、西李家碾、辛孟庄、趄坡、西下官庄、东下官庄、千字村等,都请他们去唱。九月收完秋后,他们又组织起人马上了山。就在他们在大南山里的苜蓿村演唱时,村里有人说到张家口有西口外的蹦蹦戏,跟他们这唱的差不多,人们挺爱看。人家还对我父亲说:“像你这么好的年轻小伙子唱的又好,咋不去张家口,不比在这深山旷野里好。”并告诉他们到了桥东北市场去找一位姓胡的班主……父亲与李聪明商量后,他们带着一班子人向塞外山城张家口挺进了。那年,父亲刚19岁,戏班里除了他和李聪明,还有李聪明的亲戚、苑庄的尹会(大金牙)、孟家堡的李春元(二女子)、任家庄的王玉(三女子)和任和贵、苑庄的范世和等。那时交通极不方便,全靠步行,爬山越岭,遇水过河,一路途经下元皂、北水泉、钱家沙洼、大小渡口、称达沟、南口、沙岭子等,走了五天才到了张家口。几个年轻人不顾一路疲劳,一到达目的地就很快找到了那位姓胡的老板,把他们安顿在怡安市场茶馆。蔚县的戏班里除了尹会和李聪明上了些年纪,我父亲与其他人都是青年小伙子。那时候唱戏的没女的,女角都是男扮,父亲是唱包头的(旦角),小有子唱丑,他们在北市场一登台亮相,一炮打红。几场演出下来,非常成功。蔚县的高跷在张家口也称“蹦蹦”,广大观众人人爱看。原来在这里唱“蹦蹦”的西口外扮女角的田玉山(艺名三朵花),男角张德元也加盟了蔚县班子同台演出。父亲主动求教,与他们交了知心朋友。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使他在艺术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唱功的技巧上,收效显著,常常博得观众的彩声。他的名声誉满山城,成了蔚县高跷班里的主要演员,赢得了班主和同行的称赞,一些重头戏都落在了他的身上。父亲演技纯熟,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塑造了许多靓丽的、富有情格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如《翠云要女婿》中的翠云、《走西口》中的孙玉莲、《秀女告状》中的秀女、《小寡妇上坟》中的小寡妇等等。实践中班主领略了他的艺术价值:给他定日工资3块(蒙疆票),外加小费5角。那时原先山西灵丘的刘水山(金牙四子)在张家口最出名,可他唱的也没超过我父亲。刘水山等人得不到观众的赏识认可,只好前往坝上张北一带打地摊去了。那时,在蔚县班里数我父亲最年轻,长得英俊,唱腔好,演出水平又高且在台上走步如流云似轻风,所以观众称其为“水上飘”。广大观众都知道他扮相俊美,嗓音甜美。行腔吐字柔美,他的唱腔清新淡雅,体现了蔚州高跷戏的说唱特点,所以广大观众都争着去看他的演唱。不少作坊、商店和钱庄、银号的大老板和老板娘非常喜欢他的舞台表演艺术,每次演完下台收钱时,他们都给他的最多。有时有的老板和老板太太还邀请他到他们的柜上去做客,还送给他名牌服装和皮鞋。一次,一位钱庄陈老板的太太过生日,就把父亲请到家里去唱戏,并对他说:“你就不要走了,留在我这儿某个职务,薪水也不会少给你。”父亲心里不愿意,但嘴上也不敢直言。过了两天他一点也憋不住了,趁人家不注意的时候,又溜回戏班子去了。因为他最爱唱高跷,他离不开情有独钟的蔚州高跷戏,也离不开蔚县高跷班子里的弟兄们。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