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6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有关情况,重申“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

  26日,四川、广东及江苏多地发布消息,调整对上海地区人员的健康管理措施,根据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防控政策。一天前,第一财经发布了各地防控政策大调查的报道。

  但根据三省的具体政策来看,各地对于风险地区划分尚未精确到街道或者标准的更小单位,而是采取了“精准到区”的做法。各省对风险区域的定义也存在差别,对于不同区域的防控政策在具体细则中也有差异。如果需要前往上述三省,需要咨询清楚在当地的划分中,自己属于哪个区域的人员以及相关政策,再安排行程。

  四川、广东的政策“精准到区”

  6月26日晚间,四川疾控发布消息,宣布从6月27日0时起,不再对上海市实施全域B类排查管理。

  通知显示,7日内(自6月21日以来)除部分地区旅居史外,上海市其他来(返)川人员按照入川即检措施做好管理服务。根据来(返)川政策,没有本土疫情地区的来(返)川人员,在领取“入川码”后,需完成核酸3天2检(间隔24小时及以上),首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可正常出行;入川72小时后仍没有完成2次核酸检测,其天府健康通健康码将被赋黄码。

  7日内有徐汇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松江区旅居史的人员进入四川后依然需要实施居家隔离,直至抵川后满7天为止。居家隔离期间共同居住人员应同时实行居家隔离,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或不接受共同居住人员居家隔离的实行集中隔离。

  同日发布防疫政策更新的还有广东省。

  广东省疾控中心也于26日发布公告,更新了重点地区来返粤人员健康管理表。根据新的管理政策,对上海的静安区、宝山区、闵行区旅居史人员的健康管理措施,即日起调整为7天居家健康监测;6月12日以来有上海其他13个区域旅居史的人员调整为“3天2检”。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的政策调整目前对于上海的风险地区划分尚且处于“精准到区”,且两地对于风险区的划分并不一致。此外,根据上海发布消息,自年6月27日0时起,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四平路弄已经调低为低风险地区,杨浦区将进入全域无风险地区;而奉贤区则新增了金汇镇梅园村部分区域为中风险地区,奉贤区则增加了一个中风险地区。区域的风险划分也在动态调整中,各地政策的更新未必与国务院的风险地区划分及时保持一致。

  江苏12个城市宣布低风险人员可自由流动

  宣布改变政策的还有江苏多地。

  25日至26日,江苏的12个城市都已经发布通知,宣布低风险人员进入无锡后可以自由流动。各地的公告中,对于具体的细则还是有一些区别。

  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南通、盐城、徐州、扬州、宿迁、淮安9个城市都在公告中明确,低风险地区人员进入当地后可以自由流动。

  连云港写明“低风险地区人员到达居住地社区、单位、宾馆饭店等测温、验行程卡无异常后,可以自由流动”。

  常州规定,“全域低风险地区来(返)常人员自由流动,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市或有聚集性疫情城市的低风险地区来(返)常人员按规定频次开展核酸检测,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

  镇江则写得更为详细,“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或本土聚集性疫情设区市其他县(市、区)旅居史的来(返)镇人员,持健康码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可自由流动;无核酸阴性证明者,进行一次核酸采样后自由流动。省内外全域低风险设区市(直辖市为县、区)的来(返)镇人员,健康码无异常可自由流动。”

  截至发稿时,泰州市是目前江苏省唯一没有对于低风险地区人员的流动做出明确规定的城市。

  “九不准”重申“一刀切”不可取

  6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有关情况,重申“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对违反“九不准”典型案例情况通报:其中,河北省保定市、邯郸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等4个地市,存在过度防疫、一刀切等情况。对来冀返冀人员、特别是对来自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人员盲目采取管控措施,扩大人群管理范围。

  通报表示,以上地区的做法不符合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目前已要求开展整改。其他地区要引以为戒,认真做好自查核查工作。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和有关部门将持续   在此前,海南、山东等省已经调整了对于上海旅居史人员的防疫政策。

  但仍有部分城市还在执行“一刀切”。截止发稿时,根据郑州市“截至26日最新出行政策汇总”,目前郑州对于上海入郑人员(除高校学生外)仍然延续了19日调整以来的“落实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