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由澎湃新闻主办的“数据创作者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百余位数据领域实践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疫情下的数据表达”这一话题,继年首届数据创作者大会后,再次挖掘数据背后的无限可能。
大会首次发布《疫情数据报道分析报告》,并围绕“疫情数据的传播与叙事”和“疫情之后,数据叙事如何持续发挥影响力”两大话题展开讨论,本文为大会干货的第一篇——疫情数据的传播与叙事。
数据创作者大会沿用去年的模式,引入了美国数据新闻年会NICAR大会的王牌环节——LighteningTalk。六位分享者以八分钟迷你演讲,从不同切口探讨数据在抗疫中如何发挥作用。他们,有的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流行病学调查专家,有的是机构媒体数据新闻工作者,有的是研究人员,还有仍在校园中的个人创作者,和为媒体提供数据解决方案的专业人士。
像“破案”一样操作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有点像公安破案,破案需要技术,流调也需要技术,而我们的技术就是来自由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的五个版本的流调方案。疾控中心的人员是参与流调的“主力军”,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则是“同盟军”,这种医治与防控的融合使流调得以顺利实施。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轨迹表明这个病人是怎么得病的,得了病后是怎么传播的。对流调人员而言,病人活动轨迹的时间单位不仅仅是“天”,甚至精确到了小时和分钟。例如一个人在13:20医院,13:21医院大厅,13:23到达急诊室,三分钟里转换了三个场所,遇到不同的人。这些人都有被传染的可能,所以活动轨迹的时间颗粒度必须非常细。
活动轨迹不是流调的全部,流行病学调查还包括“基本信息、诊疗信息、流调信息和检测信息”。医院,如何接触医生和护士,是防止医护感染的重要依据。而狭义的流调信息,包括如何得病、如何传播、如何切断,对我们防范疾病的传播非常重要。另外有了实验室的检测信息,才能对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
流行病学调查的难点
流调也有难点。一是回忆偏倚和陌生人接触,仅靠回忆很难把跨省跨区的密切接触者找出来。如果我随便问一位观众,两周前你坐了什么交通工具,14天前吃了什么东西?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回答不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排查不同的场所,包括家庭、医院和公共场所等,帮助被调查对象回忆,还可以依靠铁路部门、轨交部门,甚至邻里亲朋的协助。所以推动流行病学调查不仅仅依靠我们一支队伍,而是整体联防联控、互相合作的结果。
二是语言,如果面对一个语言不通的病人,调查也很困难。我们组建了针对英语的流调队伍,配备外语翻译设备,还有多语种的志愿者。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可以请求外事部门协助。
三是复杂案情,复杂的案情最烧脑,最难搞清楚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上图灰色部分表示黄浦区的疫情,蓝色部分表示宝山区的疫情。某一个深夜的12点,我们进行了大会诊,把这两个根本不相关的疫情联系起来。病人都没有去过武汉,是怎么得病的?我们最后锁定在安徽省,两位病人在安徽省的活动非常复杂,有婚礼、商务活动、大小聚餐,最后我们通过流调锁定到一个健身房,健身房空间密闭,并且所有的器械共用,符合疫情传播的假设。非常巧合的是,第二天安徽的某相关部门,也公布了在这个健身房里发现了5-6个病人,有多个该健身房暴露人员,印证了我们的假设。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它复杂的案例也有不少,时间关系不再多说。
流行病学调查为什么如此重要?
流行病学为什么重要?一可以查明原因,避免市民患病;二是有利于切断传播,隔离密接接触者,防止疫情扩散。
“如果将新冠疫情比作洪水,疾控战士则是城市的守坝人”,接近万人口的纽约州有48万新冠确诊病例,而上海市拥有2万人口,有九百多例新冠确诊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这样的比较一目了然,是流行病学调查让疫情的切断成为可能。
用美的方式收集思念:建造一座数字纪念馆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韦梦
人们需要一座纪念馆我要分享的这个项目叫做“用美的方式收集思念”,关于如何建造一座纪念疫情中逝者的数字纪念馆。这个纪念馆不仅仅是为逝者,更是为活着的人有一个地方去寄托思念。项目的两个核心问题—谁值得被纪念,以及谁会去纪念。
谁值得被纪念?
纽约事件的数字纪念馆没有用国籍、职业或者姓名首字母给逝者排序,而是依据他们当时在飞机上的座位进行排序,这是一个非常平等的呈现方式。
在寻找哪些人值得被纪念的过程中,我们做了理念层面上的改进,从“someone”(有的人)模式转变到“everyone”(每个人)模式。之前,我们会摘取一些被新闻报道过的人的名字收录到纪念者清单中,但转换成“everyone”模式之后,我们便尝试平等地记录每个逝者。
谁会去纪念?
有一个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网站叫“I-remember”,呼吁每个网友把记录自己生命中真实时刻的图片和文字上传到这个网站。我希望这个项目也可以实现从编辑收录名单到读者自发提供的过程。即使只有一两个读者自发给我们提供线索,我也觉得非常满足,这就是我想做这个项目的初心。还有一点遗憾,因为内容审核和核实的困难,没有真正做成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的项目。
寻找代表着美、生命与逝去的意象
有了理念上的准备以后,在具体设计这个项目时,我想寻找整体上很美、又可以表达出生命逝去的意象,最终花瓣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原始素材。
我们用位置、坐标和旋转角度的参数来控制每一个花瓣的形态,实现在花瓣中穿梭的感受。点击任何一片花瓣,都会有相应逝者的详细信息跳出。最终的主界面就是这样一个花瓣雨。这里面有一个小巧思,如果逝者是一家人,屏幕上会以一朵花的形式来呈现。
我们想让这个作品更有人情味,也希望这个作品能更具有国际视野,所以除了中国的逝者以外,也可以链接到海外,因为海外的死亡人数相应多一点。
疫情期间,如何找出制造假消息的人?澎湃新闻数据记者陈良贤
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今年三月,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做了一篇聚焦海外疫情谣言的新闻,以微观视角看批量造假的信息。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怎样以“切片”的方式抓住谣言制造者。
疫情中产生的谣言非常多,例如“喝白酒、吃大蒜可以预防感染病毒”,“吃海鲜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谈恋爱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等等。有的谣言大家一笑而过,不会当真,但有些不实信息却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海外疫情暴发之后,关于国外的谣言也变多了,比如“某某国的疫情已经失控了”,“医院的朋友那里听到了”,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都是谣言。
给疫情谣言做切片:聚焦一则谣言我们想通过梳理谣言的出处还原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一番查找后,发现许多发布消息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