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天气预报里的数字

是从哪儿来的?

上海有这样一群气象人

每天至少放飞3次探空气球

收集来自万米高空的数据

作为天气预报和气候监测的

重要组成部分

天,一天也不间断

在日夜更替中“搭脉”城市气象

无论是前阵子的高温

还是最近台风影响下的大风大雨

他们还常开玩笑说

“就算天上下刀子

气球也要飞上天”

我们跟随宝山区气象局高空探测组负责人

宝山气象台副台长李用宇

一同体验了释放高空气球的全过程!

02:59

迎“烤”!他们在烈日下放飞气球

下午1点15分,一天中最热最晒的时候,在宝山气象站的草坪上,李用宇正在执行一次加密探空气球的放飞任务。阳光有点扎眼,他眯着眼睛,抬头望向斜前方的气球,紧紧捏住绳子。突然一阵风吹来,气球压向屋面,他也被拽地往前一步。

要控制这只只有克、直径1.5米的氢气球并不容易。十几秒过去,他的后背已经湿透,眼镜也滑落到鼻尖。

“时间到了,可以放球!3、2、1,放!”听到对讲机里传来指令,李用宇迅速松手,气球一下子冲上云霄。由雷达传回的数据不断更新在控制室的电脑上。另一位高空组成员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查看是否出现异常,进行人工订正。

(你还找得到气球吗?)

宝山气象站是上海唯一承担高空气象探测的台站,一年天,不论刮风下雨,工作人员每天起码放3次气球。高空气球收集到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关键数据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

放气球,仅仅是手一松那么简单吗?

这些准备工作“暗藏玄机”

要让气球飞上天,第一步是充氢气。李用宇穿上防静电服,走进灌氢室,先在角角落落洒上水降温。他缓缓打开氢气阀门,动作幅度很小,“现在温度高,充氢气时速度要慢一点。如果遇到强对流天气,就要多充点,因为来自高空的下沉气流会阻滞气球上升。”

气球下面垂着的是一只0.95公斤重的砝码,当它刚好离地,就是气球充满的标志。系在后面的绳子通常控制在30米,这样能保证气球的摆动幅度在最小范围,尽量保持稳定。

放气球的“天敌”:

台风、雷电、大雾、暴雨

相比今年的连续高温,强对流天气才是放气球最难的考验。李用宇还记得,前阵子台风“黑格比”来袭,多位队员互相搀扶,才得以成功释放气球。“瞬时风速可以达到十几米每秒,当时一拿出去就爆了一个,马上准备了第二个。你得拽着气球,不能让它碰到地面,还要时刻保护好缠在上面的仪器。”

“黑格比”影响期间放球画面

如果遇上打雷闪电,在高空中的气球则可能被雷击中,导致探空仪故障,必须重新放球。而在大雾天里,能见度低,30米开外的气球也许就只剩下模模糊糊的影子,需要靠工作人员的眼力和判断力。

准时、准时、还是准时

就算早1秒放也是一次事故

除了恶劣天气的考验,放气球对时间的要求也特别高。早上7点15分,晚上7点15分,凌晨1点15分是三个雷打不动的时间,加密任务则放在下午1点15分。如果规定15分放球,就算是14分59秒放飞也不行,一旦早放就是一次事故。

在控制室有几张床,供夜班的工作人员休息。“半夜1点15分要把球放上去,半夜12点半肯定要醒了。有时我睡在家里,到了12点半也一下子惊醒了,养成习惯了。”高空组成员周志峰告诉记者,1点半放完球,整理和分析完所有数据,写成报文已经接近凌晨3点。在宿舍的床上躺一会,6点又要起床了,为早晨7点的放球任务作好准备。

在风云变幻中寻找规律

为超大城市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最终,这些来自万米高空的数据,与其他气象数据一起,经过分析处理,会变成大家最熟悉的天气预报,告诉市民今天热不热,需不需要带伞?在风云变幻中力求精准,服务千家万户。

宝山站还是上海唯一的国家基本气象站,这里的气象探测资料,会代表上海参与全球气象资料交换。

同时,这些观测数据也是智慧气象的基石,汇入上海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直接刻画出上海城市气象体征,实现“一屏观天气”。

它们还会和其他行业的大数据相融合,形成健康气象、网格热线、建筑工地等多个应用版块,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的治理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