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晓明

宝山作为上海的北大门,有着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教育、百年军事的“五个百年”文化,承载着上海近现代发展的缩影。长江与黄浦江汇流于吴淞口入海,宝山成为上海“海上门户”驰名中外。鸦片战争,吴淞失守,长江门户洞开,清廷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辛亥革命,吴淞军警易帜反清,对上海全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近百年来,列强对我国的历次侵略战争,不管战场在于何方,敌人都往往以军舰封锁吴淞,对我国施加压力,风云变幻使宝山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窗口。年,中国第一条商业运行铁路在吴淞诞生;年和年吴淞两次开埠,进一步加强了宝山与上海市中心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以铁路、纺织为主体的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同济医工学校(今同济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吴淞政治大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等先后在吴淞创办或迁入吴淞办学,使宝山成为与北大、清华遥相呼应的南北两个大学园区。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宝山一直是进步力量与反动统治反复较量的前哨阵地,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鲜血甚至是生命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

年12月23日,宝钢高炉工地打下第一根钢管桩

从打响“解放上海第一枪”,到宝钢打下“改革开放第一桩”,再到宝山建立上海第一个城乡一体的改革试点区,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宝山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巨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宝山人民在中共宝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谱写宝山发展的新篇章,不断开创宝山发展的新局面,正在朝着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宏伟目标迈进。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宝山百年开埠的历史启迪。

开埠,即开辟为商埠,设立外贸口岸。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上海,上海在被动开放中开辟为商埠。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掠夺财富,迫使上海在饱受屈辱中畸形发展。

其实,早在上海开埠之前,上海已经建立了颇为发达的经济网络,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沿海港口城市。开埠之后,上海在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吴淞两次自主开埠的经过

上海开埠后,地处上海北翼、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吴淞口,成为海内外商船进出上海及长江沿线的主要通道和锚泊转运地,宝山吴淞镇地位也日显突出。黄浦江因泥沙日积月累的沉积而渐渐淤浅,致使外海来船不能顺利驶抵上海市中心区,只得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用驳船驳运减载后乘潮涨时进出黄浦江。

针对航道淤浅的极大不便,年起,英、美、法等国公使多次向清政府提出疏浚黄浦江水道的要求,均被婉言拒绝。然而,帝国主义对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扩张掠夺之心与日俱增,它们“内”则要求大举扩大在上海的租界范围;“外”则妄想将吴淞也包括于租界以内,或把吴淞辟为新的租界。

面对列强在上海开埠设租界、侵主权、攫取巨额经济利益,以及要求更多地开放通商口岸的严峻局势,清政府也试图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由此,一批有识之士在处于争夺之间、地理位置重要的吴淞,探索在全国率先自主开埠,自营商港业务,以摆脱列强的欺凌与压榨。

为防止列强强占吴淞,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清政府,请求把吴淞自动辟为商埠。清政府准奏,规定在规划地域内筑路、设铺,作为中外公开商埠。年9月26日,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正式成立,标志着吴淞对外自开商埠的起步。工程总局的督办由苏松太道蔡钧兼任;后又成立“清查滩地局”,委任候补知府许宝书主办此事,并确定由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勘定地界。

随后,制定公布了《吴淞开埠租界买地亩章程》。章程的第一款,开宗明义地提出“吴松系自行通商开埠,与条约所载口岸情形不同,只准各国洋商在划定界内租地,错杂而居。其界外之地,仍不准洋商租用,以示限制。”在进行了测量马路基址、征地等的两年间,先后建成了外马路(今淞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上元路(今塘后路)、常熟路(今水产路)、新宁路(今塘后支路)、民康路、镇海路(今东浦路)、中兴路(今北兴路)等9条道路。又在蕰藻浜上建起了吴淞大桥,桥长50多丈,宽6丈,贯通了南北交通。当年,在吴淞口进出的外国商船有艘、计万吨位。

年吴淞大桥

正当吴淞开埠渐次向前推进之际,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列强多年梦想开浚黄浦江河道、畅通进沪航路的欲望成为现实。原先准备向吴淞转移商贸企业停止,以致吴淞埠工、升科、会丈等局先后被撤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吴淞第一次开埠被迫中止。

现在看来,吴淞第一次开埠,是清政府在民族危机中所采取的一项希图“自救、自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当时在国内是第一家。有效抵制了外国列强对吴淞的侵犯霸占,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利益。吴淞开埠虽未成功,但在自开商埠方面作出的开创性尝试,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初期,随着上海租界扩张的初步完成,上海城市的版图扩大,上海市中心日益兴旺起来,然而外洋商船必经的吴淞却黯然无光,亟待通过开放开发与之协调。第一,兴筑吴淞港,“面积纵横数十里”,则“淞沪合一,势所必要”,吴淞应有所准备;第二,上海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吴淞如不图计划,则恐上海“拓界容民,人不我待”,即会扩张到吴淞。在这些思想的交互影响下,年11月,吴淞重开商埠,著名实业家张謇担任督办。张謇制定提出了《吴淞开埠计划概略》,即吴淞城市规划,开始了吴淞开放开发的新一轮尝试。

吴淞商埠启动规划建设一两年后,从吴淞镇西市沿蕰藻浜、泗塘东北河一带,不少工厂新设、投产,南北杂货店、洋广货铺、米店、戏院等新增了百余家,新建了石库门建筑数百幢,商埠规划建设由此带来了新气象。然而,由于当时政府无能及财政拮据,加上内外环境的变化,吴淞第二次开埠再次陷入困境。特别是年9月3日爆发的“齐卢之战”,吴淞遭到纵火抢劫,全镇的精华部分被付之一炬。据史料记载,约有多间商铺被烧毁。年1月,张謇辞去吴淞商埠督办职务,实际也就宣告了吴淞商埠的半途废止。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三个多月前,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三个月后,总书记又实地了解张謇的事迹。

张謇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总书记为何如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